体育课从运动场、体育馆“搬”进教室,学生们听到的是科学运动理论知识,了解到的是校园文化强大的“体育基因”,感受到的是学校深厚的体育历史底蕴。3月13日至17日,东北大学体育部为学校319个班级的万余名大一、大二学生,安排了新学期“体育第一课”。
在教室内认真聆听的体育课
体育,在东北大学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精神传承。连续举办59届体育运动大会,每年举办一届冰上运动会,篮球、田径、武术、滑雪等校队在国内外大学生运动赛场上战绩斐然,滑冰课是全国体育优秀课,其他运动项目开展得同样精彩……这些无不彰显着东北大学校园文化中强大的“体育基因”,更全面体现了“东大人”在体育方面的造诣与精神传承。更重要的是东北大学的奥运情缘,这里孕育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东北大学多位体育部教师担任执裁工作,活跃在奥运赛场,展现、传扬着“东大人”的体育精神与情怀。
新学期“体育第一课”,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50名体育部教师陆续走上讲台,授课内容包括东北大学的奥运情缘、科学健身常识,以及如何科学锻炼身体等。
新学期“体育第一课”对于这些大学生究竟有何意义?东北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孙玉宁告诉记者:“我们体育部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运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升体育素养的目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判断不足,需要依托《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来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保障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科学运动,减少损伤,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我们每位老师都希望通过‘体育第一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北大学的体育历史、奥运情缘。”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体验
在东北大学体育部主任陈松看来,一项运动技能的养成,或许只需要一节课,可是一种文化的培育,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文化需要环境的浸染,需要活动的开展,更需要深度的探寻。体育文化也是如此。”
从2019年起,东北大学体育部精心策划,打造出“刘长春杯”系列赛事,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刘长春杯’系列赛,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项专长的培养,更是学生终生的身体健康、百折不挠的坚强意识、永无止境的运动精神和陪伴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参与“刘长春杯”系列赛事,学生对于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和技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参加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陈松表示。
从体育馆、运动场的激烈比拼,到教室内“体育第一课”的认真聆听,大学生们的体验不同,感受不同。“很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体育理论课,这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体验。”孙玉宁告诉记者,学生们在课后普遍反映,之前从未感受过如此强烈的体育精神,新学期“体育第一课”不仅填补了他们在运动理论方面的知识空白,同时,更深刻地了解刘长春精神,“学生们感慨东北大学对中国体育做出贡献的同时,对学校有了更深的归属感、自豪感,对科学运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