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来源:沈阳网 2022-12-17 05:15

2022年8月10日,大东区老旧小区改造青光街散体楼封闭改造项目竣工。(资料图片)张文魁摄

  12月16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场),市民政局副局长朱军,市人社局副局长岳茂新,市房产局一级调研员(市管)王晓东,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郭正学,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梁宏军,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彭光磊分别作新闻发布。

  市民政局坚持“民生为要”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朱军介绍,市民政局将坚持“民生为要”,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忠诚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的自觉行动,持续推进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市人社系统持续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贯彻落实《沈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促进条例》,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一是推动治理单元更加细化,实现社区工作者配备达标率和社区服务场所亲民化改造完成率两个100%。二是推动治理手段更加智能,完善基层治理平台,人口装户图重点人群标签化率实现100%;与全市“一网通办”平台深度融合,拓展品质养老、主动救助、志愿服务等应用场景;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和“数字政府”建设,实施“一套表”基层减负机制创新改革。三是推动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开展“五社联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居(村)民委员会重大事项制度“四议一审两公开”推行率、居(村)民委员会下设委员会规范运行率、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备案率三个100%。四是推动治理效能更加明显,强化部门协同,推动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和“四零”社区平安建设在社区落地落实。

  聚焦人口老龄化,健全“品质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推进专业化服务进家庭,对困难老年人家庭实现“三个全覆盖”。二是做强社区养老服务,全面启动“品质养老”进社区、进村(屯)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年底前打造老年人助餐点300个。三是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年底前实现每个区县(市)建有一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公办机构,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由55%提升至80%。同时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确保全市养老机构均能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搭建智慧养老场景,将“智慧管家”模式在老年人家庭推开应用。五是壮大养老服务市场,加强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知名养老企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优化救助福利保障体系。市民政系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符合条件的易致贫返贫人口及时实施救助兜底保障。一是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计划于明年7月1日起实现特困供养标准城乡统一。二是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持续推进“解忧暖心工程”。同时分层分类对困难群众实施差异化救助,做到“一户一策”。三是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大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力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实现社会救助覆盖面扩围10%以上。四是调动多元救助力量,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救助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基金建设,推动落实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韩冰、曲俊铮

  市人社局实施“十大工程”全力推动人社服务提质升级

  岳茂新介绍,全市人社系统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锚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社领域的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全力推动人社服务提质升级。

  实施“舒心就业”项目建设工程。今年,我市“舒心就业”获批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市人社系统将做精做优示范项目,重点在推动“舒心就业”进社区、进企业、进都市圈上下功夫,实现就业理念、政策、制度、标准、功效、形态各方面创新,力争明年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以上。

  实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程。针对高校毕业生,落实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明年争取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不低于15万人;针对困难人员,落实补贴政策,畅通就业帮扶渠道,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实施“齐心创业”品牌创建工程。建立创业培训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重点创业人员扶持体系,在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增加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整合创业政策的同时,广泛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形成沈阳的创业品牌。

  实施就业服务优化升级工程。聚焦求职用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将进一步培育壮大沈阳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丰富“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强化失业动态预警监测,持续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深化各项社保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落实好国家和省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同时稳慎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在工伤保险方面,健全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管理运行机制;在失业保险方面,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等优惠政策,巩固深化稳岗返还“免申直返”成果。

  实施人才引领发展保障工程。全面落实“兴沈英才计划”,进一步创新引才方式,建设沈阳市重点企业人才链服务开发目录,高质量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

  实施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老”“原”“新”产业开展订单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实施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实施工资收入分配调控工程。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调控,进一步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形成合理预期。

  实施劳动权益维护保障工程。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确保企业用工合法规范,确保农民工欠薪案件动态为零,同时全面做好新业态维权,切实维护和保障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

  实施人社营商环境优化工程。进一步抓好营商环境建设优化整治。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实施“人社快办行动”;加强窗口建设,深入开展问题查改专项行动,全面打造“最暖的温度、最快的速度、最努力的态度”人社服务品牌。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韩冰、曲俊铮

  市房产局明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800个

  王晓东表示,市房产局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夯实民生基础,筑牢民生底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等工作。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沈阳市遵循“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改善”的改造原则,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的改造内容,重点关注外墙保温、停车难、环境差、管理混乱、安防消防设施不全、休闲娱乐设施缺失等问题。同时,注重“一老一幼”的设施改造,增设老年人饭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室等;结合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建设托儿所等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截至目前,沈阳市已圆满完成2022年全市47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任务。其中,“一拆”共拆除违建768处;“五改”中,庭院排水改造32万延长米,弱电入地改造454个小区,外墙保温改造530万平方米和屋面防水改造268万平方米,道路改造158万平方米,绿化种植改造16万平方米;“三增加”中,增加党群服务中心(或服务站)18个、养老(托育)服务设施60个、社区用房(卫生)服务设施50个,增加广场176处、健身器材3388套、无障碍通道60个,增加门卫室186个、挡车杠517个、监控系统3291套、微型消防站40个。

  今年沈阳老旧小区改造总投资达30.6亿元,其中园区内房屋本体和园区配套投资26.3亿元,各类管线改造投资4.3亿元,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引入红色物业等管理模式,补齐城市基层治理的盲点和短板,提升了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完善组织体系,四级党组织体系100%覆盖,将党建网格与各类网络整合,实现“同网共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末梢,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同步推动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进社区,积极打造“红色物业”服务项目,建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机制。

  “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持续推进172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惠及居民77.6万户。明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800个,总建筑面积2709万平方米,5765栋楼,涉及居民40.86万户。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宁

  市城乡建设局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体系

  郭正学表示,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围绕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沈阳正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体系,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郭正学介绍,自2021年起,沈阳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部分主次干路进行更新改造。目前,沈阳街路更新始终按照“六化”“U型空间全要素”和“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的建设原则进行。今年,沈阳优先选择百姓急难愁盼的老旧街路问题进行提升改造,全年启动41项街路更新工程,计划完成25项,实际完成30项。皇姑区陵园街、铁西区卫工街、浑南区恒达路、沈北新区正良四路等一批街路更新后,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些更新后的街路,交通文明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人行道贯通、非机动车道贯通的“以人为本”交通路权理念,优化了慢行空间。完善U型空间全要素,这些街路在改造时同步实施沿街建筑立面更新,对道路、市政、景观、建筑四大板块、12类别、45要素进行提质改造,道路功能、城市颜值得到很大提升。在改造中,沈阳深入贯彻“以文化城”理念,充分挖掘街路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元素,一路一策实施街路更新改造,让街路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有故事。

  沈阳市还把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列为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项目,逐年加大老旧燃气、供水、供热管网改造力度。特别是在今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管网574公里,已累计完成601公里。其中,燃气管网计划改造221公里,完成231公里;供水管网计划改造143公里,完成144公里;供热管网计划改造210公里,完成226公里。

  郭正学说,在管网改造上,市城乡建设局以“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契机,“晒成绩赛贡献”,实施“日跟踪、日调度、日排名”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老旧管网改造进度,按照“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避免道路反复挖掘、破路施工等问题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沈阳市还加强全民监督机制,全体市民均可以通过省12345平台、市12319热线、“解纾暖”随手拍App小程序、来函来信等多种方式反映管网改造等城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将“问效于民”落到实处。

  同时,努力提升城乡接合部地区环境质量,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市卫生健康委到2023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9岁

  梁宏军介绍,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健康沈阳”重大民生工程为工作主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9岁。

  推动健康沈阳进社区。以“一老一幼”为重点,组织二、三级医院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推动健康服务进社区,打造特色社区健康服务典型。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1个、示范机构1-2个,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域覆盖。强化家庭医生签约组织,实现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65%以上。

  加快构建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发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医疗资源共享共建优势,重点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糖尿病足病专科联盟和东北区域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建设,继续做好沈阜专科联盟建设。推广沈北新区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经验,为网格内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连续性服务。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区两级平台协同服务,推动医疗机构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深化“好就医”场景建设,实现35家医疗机构入驻“好就医”平台。深化“辽宁省健康影像云”项目建设,推动6家市级医院、3家区县级医院实现上线运行,加快构建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

  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稳妥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抓实国家公立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提升、5G智慧医疗建设等四类9个系列项目。全面提升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力争每所市直医院打造一个特色临床重点专科,支持康平县人民医院等4所县医院建设临床重点专科。进一步提升全市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完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五大中心”认证。

  加快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扩容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国家肿瘤、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支持医大口腔医院创建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争取1-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沈阳。加快实施市口腔医院浑南院区、沈医二院北院区等4个续建项目,力争2023年底全部竣工。稳步推进辽宁省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一期附属配套项目、沈医附属中心医院新建应急病房楼等6个新建项目,确保2023年上半年新建项目全部启动建设。谋划储备沈阳市中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等9个改扩建项目,推动项目尽早落地。

  做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多病共防,强化多渠道常态化监测预警,全面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全力做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构建起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坚实屏障。加强医疗资源储备,二级以上医院均要设置发热门诊,三级医院留观室不少于10-15间,二级医院留观室不少于5-10间,加强二级和三级医院重症医疗资源和相关医护人员准备,确保定点医院ICU床位数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做好分级诊疗、分类救治,进一步优化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住院等就医流程,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

  市城管执法局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环境

  彭光磊介绍,沈阳市城管执法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践行“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治理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

  在提升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方面,对标国内一流干净城市,推动街路环卫保洁区域、时段全覆盖,提升街路环境洁净度和清爽度。全面加强街路“水洗”作业,努力实现“道牙无尘、路无杂物、设施整洁、路见本色”的标准。继续保持“沈阳除运雪速度”,实现“雪前集结、边下边除、雪中路通、雪停路畅”。提升公厕环境质量,计划新增公厕40座,可移动公厕20座,单体公厕200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程,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增长5%,分类示范小区达到45%,打造精品示范小区50个,评选星级示范小区500个。

  在推进北方特色公园城市建设上,再建1000座口袋公园。同时,开展综合公园改造提升,计划新建公园11座,改造提升北陵、东陵等公园13座,设置雕塑小品20座、文化墙100座。打造百里空中花廊,计划增绿10平方公里,植树100万株,新建改造慢道400公里。

  在市政设施管理上,明年继续实施背街小巷微更新,对12个地区309条背街小巷实施U型空间全要素提升,切实解决市民“身边小事”,打造有“烟火气”的城市。加强道路桥梁设施维护管理,大中修街路245条,改造桥下空间7处,文化路、南五马路等72条占路工程完工后,实施更新养护。强化道路桥梁病害排查整治,对819条道路、586座桥梁隧道实施安全检测和探地雷达检测,及时处置安全隐患。

  在市容环境管理上,继续健全常态执法巡街模式,持续整治店外经营、流动商贩、露天烧烤和乱堆乱放、乱拉乱挂等“市容十乱”问题,督促沿街商户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配合治理不文明停车行为。在“璀璨沈阳”建设方面,明年将按照“一心一廊一带、三环四脉七川、两极十核百点”的总体布局,打造“金廊”“银带”城市会客厅,构建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沈阳特色夜景体系。同时,提升功能照明水平,更换主要街路老旧灯具,点亮市民群众回家路。

  明年,沈阳市城管执法局将依托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推进城市管理由“人治”向“机治”转变,开发上线“扫净路”“好店铺”等8个智能应用场景,提升各行业的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有效应对水平,实现执法力量科学调配、违规行为精准处置,有效落实“轻微不罚、首违免罚”要求,不断提升执法效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编辑:xw10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